机器人在现代制造中是非常火爆的概念。过去,人们对机器人进入生产流程更多的感触是在“取代人”的方面,企业经营者也会更在意换用机器人能否带来直接的生产成本下降。然而,机器人带给制造业的改变不止于此,艾利特协作机器人改变了机器与人的关系,帮助用户的生产更具竞争力。协作机器人技术与智能制造论坛请来了苏州艾利特机器人有限公司营销副总任怡、苏州艾利特机器人有限公司应用&技术副总经理蔡嵩林、青岛立隆佳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陶竞来分享协作机器人在智能制造当中的作用,以及终端用户、集成商如何借助协作机器人增加竞争力。
上海艾利特机器人公司营销副总任怡表示协作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的一个分支,它存在的意义不是取代某一工种,而是帮助传统制造链条上的人降低工作强度,减少琐碎、繁杂却不产生价值的环节对人力的消耗。协作机器人对智能制造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微妙作用,省力、省钱、省时间是根本。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导致现代制造普遍存在制造规模小、时间要求高的特点,对企业的非标准化、柔性制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工位固定的产线每次调整,都会对生产效率与产品连续产出造成影响。协作机器人布置更加灵活,与它所协助的人一样,具有全产线各工位高柔性布置的特点。协作机器人还具有高效灵活、容易编程、易用等特性,非常适合小批量、多品种、空间要求严格或对工况安全有一定要求的场合。
上海艾利特机器人公司研发副总裁蔡嵩林认为,协作机器人属于工业机器人,但是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机器人有很大的不同,从技术角度来说,它采用了更加分布式的架构。传统工业机器人以40kg的本体重量实现3kg的负载,而使用协作机器人的驱动一体化关节技术,机械臂本体重量只有17.5kg就能实现3kg负载。机器人采用分布式架构,控制逻辑也非传统意义上的中央式控制,这些优势使得协作机器人更加安全、更加柔性、扩展能力变得更强。艾利特目前有3款机械臂产品,负载分别为3、6、12kg,采用模块化关节架构,关节可以复用并适配不同机型,如5种关节可以用在3款机器人上,用户只需要有限的配件就可以完成整个机器人的快速响应。另外,艾利特在国内率先实现每个关节正负360度的工作范围,其整个工作区域都是真实可用的区域,设计师不需要做过多的干涉或可达性验证,只要保证工作区间在臂展的球形范围内,机器人就可以很好的操作。12kg机械臂具有1.3米的工作范围,与成年人上肢加腰部扭动所带来的工作范围相近,其设计之初就是代替人重复性、精确度比较高的工作。协作机器人虽然不是万能机器人,但在技术上很好地符合了整个产业的趋势,是未来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
青岛立隆佳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陶竞表示,机器人产品的经销商并不是简单的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更要具有相当的系统集成能力,帮助终端用户用上、用好相关产品。对协作机器人来说,就是帮助企业渐次自动化升级模式。传统工业机器人具有性能、效率、适应恶劣环境等方面的显性优势,但并非所有场景都适用,而协作机器人最重要的特性是人机合作——为每位老师傅配备善解人意的小徒弟。例如在汽车注塑件卡扣装配案例中,使用的是艾利特6kg机器人,它有6个卡盘,把工件抓取加热后再嵌入。抓取环节中,手是需要用力的,人长时间操作会面临疲劳的问题,而协助机器人则没有这个问题,同时,机器人具有完全的柔性化能力,可快速适配不同产品的同一环节性能要求。这一项目的成功,不仅促使用户改造并行的产线,同时也吸引用户进一步扩展协助机器人在产线上的应用工位,实现了立体维度的应用拓展,这是一个很好的渐次自动化升级案例。